近日,为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压减地方标准存量,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拟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第一批自查清理结论予以公示,其中,废止243项、转化57项、修订90项,其中的转化就是将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公示截止至2025年8月17日。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第一批自查清理结论公示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压减地方标准存量,经自治区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评审,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拟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第一批自查清理结论予以公示,其中,废止243项、转化57项、修订90项(详见附件),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该批项目有异议,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至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 联系电话:0471-6628243 电子邮箱:nmgbzch@163.com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8月13日
2021 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优化政府发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 的改革目标,要求到 2025 年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 “政府与市场并重” 转变。内蒙古作为全国首个获批开展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省份,其 57 项省级地方标准转化团体标准的行动,正是对这一战略部署的深度响应。
从地方实践看,内蒙古 2022 年实施的《标准化条例》创新性建立 “内蒙古标准标识” 制度,明确 “符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要求的团体标准可使用‘蒙’字标”。这一制度设计为地方标准转化提供了法理依据,而 2024 年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任务落实方案》则进一步细化路径,要求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加快标准供给侧改革。
1.标准供给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传统地方标准存在 “重制定轻实施” 问题,部分标准因修订周期长(平均 5 年)难以适应产业迭代需求。例如,内蒙古在铝产业领域曾面临 “电解铝液直接铸轧工艺” 地方标准滞后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转化为团体标准后,包头东方希望铝合金有限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实现每吨铝节约成本近 700 元。这种 “标准跟着技术跑” 的转变,使标准制定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6-12 个月,显著提升技术转化效率。
2.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求
在 “双碳” 战略背景下,内蒙古新能源产业面临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压力。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通过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不仅吸引远景科技等头部企业落户,更推动相关技术指标纳入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低 (零) 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这种 “地方探索 — 团体标准 — 国家标准” 的路径,使内蒙古在氢能装备、储能技术等领域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
3.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
转化行动直接回应了市场主体诉求。以呼伦贝尔紫苏籽油产业为例,原有地方标准对 α- 亚麻酸含量的要求(≥65%)低于企业实际水平(普遍达 70%),转化为团体标准后,通过提高技术指标(≥70%)和引入 “三重检测” 机制,产品出口量三年增长 210%,并成功打入日韩高端市场。这种 “标准倒逼创新” 的模式,正成为内蒙古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1.构建特色产业标准体系
内蒙古通过 “蒙” 字标认证体系创新标准供给模式,形成 “1+N” 标准架构(1 项通用地方标准 + N 项产品团体标准)。截至 2024 年,已发布 77 项 “蒙” 字标认证标准,覆盖羊肉、马铃薯等 40 类优势产业,带动全区绿色食品产量突破 1300 万吨,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国首位。这种 “标准 + 认证 + 品牌” 的联动机制,使锡林郭勒羊肉等产品溢价率超过 30%。
2.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在生态治理领域,《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等 22 项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后,通过 “围栏封育 + 混播改良” 技术组合,科尔沁沙地治理区植被盖度提升 15-40%,牧民每公顷草场增收 300-750 元。在新能源领域,鄂尔多斯晶澳光伏基地依托团体标准实现全产业链低碳生产,预计 2025 年投产后年产值将超 200 亿元,推动内蒙古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
3.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准化纽带
转化行动促进了跨区域标准互认。例如,内蒙古与京津冀联合制定的《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标准体系》中,数据中心能效团体标准使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 PUE 值降至 1.2 以下,较国家标准(1.3)提升 10%,吸引服务器装机能力超 370 万台,智能算力规模居全国前列。这种 “技术标准 + 产业协同” 的模式,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1.标准供给的市场化重构
随着市场监管总局深化地方标准改革试点推进,内蒙古将进一步压减地方标准存量,计划到 2025 年使团体标准占比从目前的 35% 提升至 50% 以上。重点在氢能装备、绿色算力等新兴领域培育 “领跑者” 标准,预计到 2027 年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5 项以上。
2.标准实施的数字化转型
依托 “内蒙古标准文献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 37 项团体标准的数字化发布和智能检索。未来将重点推进 “标准 + 区块链” 应用,在稀土、羊绒等领域建立全链条溯源体系,使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率从 60% 提升至 90% 以上。
3.标准治理的国际化突破
内蒙古正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跨境电商物流服务规范》等团体标准与蒙古国、俄罗斯互认。2024 年实施的《CNG 车用气瓶安装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通过 ECE R110 国际认证,使内蒙古天然气重卡出口量同比增长 180%。这种 “国内标准国际化” 的路径,正在改写国际市场规则。
内蒙古的标准化改革实践表明,团体标准已成为激活市场动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当 57 项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时,改变的不仅是标准形态,更是从 “政府主导” 到 “市场共治” 的治理理念革新。在 “双碳” 战略和 “东数西算” 工程叠加机遇下,内蒙古正通过标准化手段重构产业价值链,为全国提供 “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的边疆样本。